靜坐|初學者的迷思

 

許多人在剛開始練習靜坐時,常會遇到一個困惑:我應該要「放空」嗎?

然而越想放空,腦海裡反而越是充滿雜念,坐得很不安穩。其實,這並不是失敗,而是很正常的現象。因為我們的心長期處在忙碌與思緒翻攪中,一下子要完全安靜下來,本來就不容易。

 

靜坐的關鍵,不是勉強自己什麼都不想,而是允許自己「先亂想」。當你靜下來時,就把腦中所有念頭一個一個想過,煩惱也好,抱怨也好,甚至是那些平常不敢正視的念頭,都可以在靜坐中浮現出來。更進一步,可以把這些想法轉化成「與祖師對話」,就像和靈魂伴侶傾訴一般。當這些思緒被想透、想盡之後,自然會迎來一種安靜放鬆的狀態。

 

 

靜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
1.亂想階段 :先讓心中的雜念排出。

2.問祖師問題 :當思緒漸少,可以帶著疑問請祖師提點,許多靈感或答案往往會在這時浮現。

3.自然靜空: 當念頭歸於平穩,就會進入安靜舒適的狀態,甚至體驗到入定的清明與自在,如同漂浮在雲海般美好。

 

 

在身體姿勢上,靜坐時只要背打直、頭微微抬起約十五度,輕輕閉上眼睛即可。不需要刻意用力維持姿勢,找到最舒適的平衡點才是關鍵。若在過程中不小心睡著也沒關係,醒來後反而會覺得精神飽滿。

 

靜坐不僅僅是一種練習,更是與祖師連結的方式。若能每天固定時段靜坐,祖師就會「等門生」;若臨時無法進行,也可以向祖師說明,就像守約一般。這份誠心,比形式更重要。

 

透過靜坐,我們能讓心更穩定,遇到問題時不再慌亂。許多時候,修行不只是誦經或打坐,更是修智慧與分寸:學會在衝突中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,懂得何時沉默,何時應該發聲。這樣,福氣才不會因情緒而流失,生活也會因此更加和諧。

靜坐不是強迫放空,而是先讓心亂想、與祖師交流,最後自然安靜下來。當心平氣和,智慧就會生起。